人才培养
学生姓名 | 学生年级 | 研究方向 | 答辩时间 | 毕业时间 | 论文题目 | 获奖情况 | 导师 |
---|---|---|---|---|---|---|---|
刘花 | 2010 | 密码学 | 2013 | 2013 | 可转换NIDV不可否认签名方案 | 校优 | 包小敏 |
李世明 | 2010 | 密码学 | 2013 | 2013 | 关于Hash算法SHA-1的研究与分析 | 校优 | 包小敏 |
曹祖平 | 2008 | 密码学 | 2011 | 2011 | RSA 型公钥密码体制的解密指数攻击 | 校优 | 包小敏 |
瞿云云 | 2006 | 计算数学 | 2009 | 2009 | 基于Golay码的信息协调协议 | 校优 | 包小敏 |
李帅丽 | 2006 | 密码学 | 2009 | 2009 | 基于加权思想的信息调和优先删除协议研究 | 校优 | 包小敏 |
郑严 | 2006 | 密码学 | 2009 | 2009 | 公开信道密钥协商中的信息协调 | 校优 | 包小敏 |
高彦伟 | 2010 | 有限群 | 2013 | 2013 | 阶对有限群的刻画 | 其它 | 曹洪平 |
肖芳芳 | 2009 | 有限群 | 2012 | 2012 | 散在单群和Suzuki-Ree群的自同构群的一个新刻画 | 其它 | 曹洪平 |
车杰 | 2008 | 有限群 | 2011 | 2011 | 非次正规子群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曹洪平 |
申虹 | 2008 | 有限群 | 2011 | 2011 | 阶对有限群的刻画 | 其它 | 曹洪平 |
张宁 | 2007 | 有限群 | 2010 | 2010 | 60p阶群的Thomson猜想 | 其它 | 曹洪平 |
龚律 | 2007 | 有限群 | 2010 | 2010 | 非正规子群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曹洪平 |
苑金枝 | 2006 | 有限群 | 2009 | 2009 | 各阶元的个数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曹洪平 |
宋加友 | 2005 | 有限群 | 2008 | 2008 | 不可约根系中子根系个数与Chevalley群子群的联系 | 其它 | 曹洪平 |
李明辉 | 2005 | 有限群 | 2008 | 2008 | 在一定条件下的所有Cpp单群 | 其它 | 曹洪平 |
夏巧珍 | 2008 | 有限群 | 2011 | 2011 | 自同构群的阶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校优 | 陈贵云 |
杜亚慧 | 2008 | 有限群 | 2011 | 2011 | 自同构群阶为16pn(n=2,3,4)的有限幂零群 | 校优 | 陈贵云 |
胡接春 | 2007级 | 有限群 | 2010 | 2010 | 特殊子群的性质与群结构研究 | 校优 | 陈贵云 |
陈彦恒 | 2005 | 有限群 | 2008 | 2008 | 在一定条件下同阶子群的个数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校优 | 陈贵云 |
晏燕雄 | 2003 | 有限群 | 2006 | 2006 | 最高阶元素个数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校优 | 陈贵云 |
石化国 | 2002 | 石化国 | 2005 | 2005 | 用阶分量刻划单群 | 校优 | 陈贵云 |
陈顺民 | 2000 | 有限群 | 2003 | 2003 | 弱拟正规子群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校优 | 陈贵云 |
张良才 | 2000 | 有限群 | 2003 | 2003 | 关于自同构群方程|Aut(G)|=6r~2 | 校优 | 陈贵云 |
关南星 | 2009 | 有限群 | 2012 | 2012 | pn阶初等交换群的pn-1阶自同构的性质综述 | 其它 | 陈贵云 |
张路燕 | 2009 | 有限群 | 2012 | 2012 | 非正规子群的共轭类类数及正规性推广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陈贵云 |
陈瑞芳 | 2008 | 有限群 | 2011 | 2011 | 子群的性质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陈贵云 |
祝明 | 2008 | 有限群 | 2011 | 2011 | 有限群的X-ss-半置换子群 | 其它 | 陈贵云 |
宋科研 | 2007级 | 有限群 | 2010 | 2010 | 能表示为真子群并集的有限群 | 其它 | 陈贵云 |
李方方 | 2006 | 有限群 | 2009 | 2009 | 一些子群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陈贵云 |
史东风 | 2006 | 有限群 | 2009 | 2009 | 有限群超可解的若干充分条件 | 其它 | 陈贵云 |
曹慧 | 2006 | 有限群 | 2009 | 2009 | 非交换图与有限群的结构 | 其它 | 陈贵云 |
何承春 | 2001 | 有限群 | 2004 | 2004 | 最高阶元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陈贵云 |
张耿 | 2009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012 | 2012 | 强相依高斯向量序列最大值在非完全样本下的极限分布 | 校优 | 陈守全 |
黄建文 | 201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013 | 2013 | 条件矩的收敛数度与非对称分布的极限分布及收敛速度 | 其它 | 陈守全 |
刘姣姣 | 201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013 | 2013 | 三大广义指数分布的最大值的收敛速度 | 其它 | 陈守全 |
王超 | 2009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2012 | 2012 | 幂赋范顺序统计量极值分布的收敛速度 | 其它 | 陈守全 |
周娟 | 3 | 教育统计 | 2014 | 2014 | 二参数逻辑斯蒂模型项目参数的估计精度 | 其它 | 杜文久 |
陈心亮 | 3 | 教育统计 | 2014 | 2014 | 多维项目反应模型的信息函数 | 其它 | 杜文久 |
李韶伟 | 3 | 教育统计 | 2014 | 2014 | 多维项目反应模型 | 其它 | 杜文久 |
杨波 | 2009 | 数学教育 | 2012 | 2012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研究 | 校优 | 李忠如 |
付天贵 | 2003 | 数学教育 | 2006 | 2006 | 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校优 | 李忠如 |
刘富蕊 | 2010 | 数学教育 | 2013 | 2013 | 高中概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朱小东 | 2010 | 数学教育 | 2013 | 2013 | 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 其它 | 李忠如 |
刘玲 | 2009 | 数学教育 | 2012 | 2012 | 企校分离过渡期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个案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冯丽娟 | 2008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师范生代数教学知识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基于两所师范院校的调查 | 其它 | 李忠如 |
罗燕 | 2008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李水仙 | 2008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调查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胡焱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三套高中数学课标教科书的差异比较研究——以“数学1”为例 | 其它 | 李忠如 |
胡莉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基于重庆市部分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 其它 | 李忠如 |
吴敏智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罗玮玮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解决问题”版块的适应性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唐艳 | 2004 | 数学教育 | 2007 | 2007 |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刘丽 | 2003 | 数学教育 | 2006 | 2006 | 重庆市城口县农村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 | 其它 | 李忠如 |
陈晓平 | 2008 | 动力系统 | 2011 | 2011 | 路途感染及健康检查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 校优 | 刘贤宁 |
王志平 | 2005 | 动力系统 | 2008 | 2008 | 考虑免疫损害和滞后免疫增殖的病毒动力学模型分析 | 市优 | 刘贤宁 |
任新志 | 2010 | 动力系统 | 2013 | 2013 | 迁移对结核病传播和控制的影响 | 其它 | 刘贤宁 |
李建 | 2010 | 动力系统 | 2013 | 2013 | 具有路途感染n个斑块间的疾病传播 | 其它 | 刘贤宁 |
梁开新 | 2010 | 动力系统 | 2013 | 2013 | 吸烟传播的数学模型研究 | 其它 | 刘贤宁 |
周林 | 2009 | 动力系统 | 2012 | 2012 | 考虑非溶解治愈和免疫损伤的乙肝病毒模型分析 | 其它 | 刘贤宁 |
聂玉稳 | 2009 | 动力系统 | 2012 | 2012 | 具有基因控制的埃及伊蚊种群模型 | 其它 | 刘贤宁 |
眭鑫 | 2009 | 动力系统 | 2012 | 2012 | 具有潜伏细胞和免疫反应的HIV模型的动力学性态分析 | 其它 | 刘贤宁 |
张建华 | 2008 | 动力系统 | 2011 | 2011 | 考虑免疫反应的病毒模型的动力学性态分析 | 其它 | 刘贤宁 |
陈江华 | 2008 | 动力系统 | 2011 | 2011 | 环形上群选择的进化对策 | 其它 | 刘贤宁 |
石超 | 2007 | 动力系统 | 2010 | 2010 | 异质种群中的SIRS传染病模型 | 其它 | 刘贤宁 |
梁英琼 | 2007 | 动力系统 | 2010 | 2010 | 两类蓝藻水华生态模型的动力学性态分析 | 其它 | 刘贤宁 |
吕万碧 | 2007 | 动力系统 | 2010 | 2010 | 具有急慢性阶段的丙型肝炎传染病模型 | 其它 | 刘贤宁 |
袁媛 | 2005 | 动力系统 | 2008 | 2008 | 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模型性态分析 | 其它 | 刘贤宁 |
郑芳 | 2005 | 动力系统 | 2008 | 2008 | 离散SIR,SIS型传染病模型的研究 | 其它 | 刘贤宁 |
张旭 | 2005 | 动力系统 | 2008 | 2008 | 含有非线性发生率和治疗项的传染病模型 | 其它 | 刘贤宁 |
蔡一 | 2008 | 群论 | 2011 | 2011 | CC-子群,半CC-子群与群的结构 | 校优 | 吕恒 |
李丽 | 2009 | 群论 | 2013 | 2013 | 非交换图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吕恒 |
陈强 | 2009 | 群论 | 2012 | 2012 | 极大类2-群的中心扩张 | 其它 | 吕恒 |
熊川 | 2010 | 代数数论 | 2013 | 2013 | 关于商高数的猜想 | 其它 | 罗明 |
张杰 | 2010 | 代数数论 | 2013 | 2013 | 关于不定方程x^2+p=D^n | 其它 | 罗明 |
牛芳芳 | 2010 | 代数数论 | 2013 | 2013 | 关于一些二次域和三次域类数的研究 | 其它 | 罗明 |
马静 | 2010 | 代数数论 | 2013 | 2013 | 关于不定方程(57n)^x+(1624n)^y=(1625n)^z | 其它 | 罗明 |
田志勇 | 2009 | 代数数论 | 2012 | 2012 | 某些实二次域和虚二次域的类数 | 其它 | 罗明 |
李双志 | 2008 | 代数数论 | 2011 | 2011 | 关于商高数的Jesmanowicz猜想 | 其它 | 罗明 |
车慧 | 2008 | 代数数论 | 2011 | 2011 | 关于不定方程(21n)^x+(220n)^y=(221n)^z | 其它 | 罗明 |
曹伦凤 | 2008级 | 极值理论 | 2011 | 2011 | 完全与非完全样本平稳高斯序列最大值的联合渐近分布 | 校优 | 彭作祥 |
翁志超 | 2007级 | 极值理论 | 2010 | 2010 | 几乎处处极限定理 | 校优 | 彭作祥 |
伍度志 | 2000级 | 极值理论 | 2003 | 2003 | 几类Pickands估计量渐近正态分布之充要条件 | 市优 | 彭作祥 |
陈群 | 2003级 | 极值理论 | 2012 | 2014 | 一类推广的Pickands型估计量的分布的渐近正态展开及非平稳弱相依高斯序列次最大值的位置和高度的联合分布 | 其它 | 彭作祥 |
陶宝 | 2001级 | 极值理论 | 2012 | 2014 | 位置不变的Pickands型估计量和尾端点估计量 | 其它 | 彭作祥 |
赵云河 | 2003级 |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 2012 | 2014 | 昆明市国税收入预测模型探讨及实证分析 | 其它 | 彭作祥 |
熊芳 | 2008级 | 极值理论 | 2011 | 2011 | 埃尔兰与混合广义正态分布及超过数点过程弱收敛性 | 其它 | 彭作祥 |
蒋琴 | 2008级 | 极值理论 | 2011 | 2011 | 幂赋范顺序统计量极限分布 | 其它 | 彭作祥 |
程琼 | 2008级 | 极值理论 | 2011 | 2011 | 有限混合分布极值与多维高斯序列最大值的几乎处处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童锦俊 | 2007级 | 极值理论 | 2010 | 2010 | 高斯序列超过数点过程与部分和的联合渐近性质 | 其它 | 彭作祥 |
王平 | 2007级 | 极值理论 | 2010 | 2010 | 高斯序列完全和缺失样本最大值的几乎处处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张芙敏 | 2007级 | 基础数学 | 2010 | 2010 | 温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 | 其它 | 彭作祥 |
李姣娜 | 2006级 | 极值理论 | 2009 | 2009 | 位置不变的重尾指数估计 | 其它 | 彭作祥 |
杨丹丹 | 2006级 | 极值理论 | 2009 | 2009 | 矩估计量的渐近性质 | 其它 | 彭作祥 |
赵胜利 | 2005级 | 极值理论 | 2008 | 2008 | 极值的局部及整体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龚志云 | 2005级 | 极值理论 | 2008 | 2008 | 向量高斯序列的若干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刘苗妙 | 2005级 | 极值理论 | 2008 | 2008 | 尾指数估计量及二阶参数估计量的渐近性质 | 其它 | 彭作祥 |
轩素梅 | 2005级 | 极值理论 | 2008 | 2008 | 一类负极值指数Pickands型估计量和平滑正极值指数估计量的渐近性质 | 其它 | 彭作祥 |
刘珂 | 2004级 | 极值理论 | 2007 | 2007 | 条件矩收敛速度,大分位数之区间估计及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任维义 | 2003级 |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 2007 | 2007 | 本科概率论试验课程设计 | 其它 | 彭作祥 |
庄光明 | 2004级 | 极值理论 | 2007 | 2007 | 最大值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及具有随机足标的极值的极限分布 | 其它 | 彭作祥 |
童斌 | 2005级 | 极值理论 | 2007 | 2007 | 缺失样本极值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陈志成 | 2004级 | 极值理论 | 2007 | 2007 | 高斯向量序列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 | 其它 | 彭作祥 |
谭中权 | 2004级 | 极值理论 | 2007 | 2007 | 极差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及高斯序列点过程与部分和的联合极限分 | 其它 | 彭作祥 |
王淑良 | 2004级 | 极值理论 | 2007 | 2007 | 一类矩型估计量的渐近收敛性 | 其它 | 彭作祥 |
杨映忠 | 2003级 |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 2006 | 2006 | 中小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及管理研究 | 其它 | 彭作祥 |
刘传递 | 2003级 | 极值理论 | 2006 | 2006 | 一类正极值指标的截尾估计量及退化椭圆方程的粘性解 | 其它 | 彭作祥 |
蔺富明 | 2003级 | 极值理论 | 2006 | 2006 | 二阶正规变化函数及其在极值收敛速度中的应用 | 其它 | 彭作祥 |
曾青松 | 2003级 | 极值理论 | 2006 | 2006 | 极值指数估计量和尾端点估计量的收敛性 | 其它 | 彭作祥 |
何跃群 | 2003级 |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 2006 | 2006 | 成长型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分析 | 其它 | 彭作祥 |
王莉莉 | 2003级 | 极值理论 | 2006 | 2006 | 部分和与最大值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及移动平均的Pickands估计量 | 其它 | 彭作祥 |
黄玉梅 | 2003级 |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 2006 | 2006 | 荣昌县农业经济结构实证 | 其它 | 彭作祥 |
凌成秀 | 2002级 | 极值理论 | 2005 | 2005 | 位置不变的矩型估计量的渐近性质 | 其它 | 彭作祥 |
杨春华 | 2001级 | 极值理论 | 2004 | 2004 | 局部平稳高斯过程的最大值与点过程的渐近分布 | 其它 | 彭作祥 |
胡爱平 | 2001级 | 极值理论 | 2004 | 2004 | 相依高斯过程的部分和与最大值、点过程的极限分布 | 其它 | 彭作祥 |
颜颖 | 2000级 | 极值理论 | 2003 | 2003 | 一类分布之大分位数及尾端点的估计和双脚标随机序列密度函数的收敛 | 其它 | 彭作祥 |
吴松林 | 2000级 | 极值理论 | 2003 | 2003 | 极值指数之推广的矩估计量 | 其它 | 彭作祥 |
李小娟 | 2009 | 数学教育 | 2012 | 2012 |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龙宇 | 2009 | 数学教育 | 2012 | 2012 | 成教班数学差生转换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张泽庆 | 2008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数学问题情境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王成满 | 2009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高中数学新旧教科书集合与函数部分比较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周玲 | 2008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使用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裴昌根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初中生数学学科自我概念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 | 校优 | 宋乃庆 |
陈燕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小学数学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比较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鲁庆云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我国高考数学试题难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胡莉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陆文颖 | 2006 | 数学教育 | 2009 | 2009 | 初中生统计知识学习水平的现状及发展特点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朱海霞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索 | 校优 | 宋乃庆 |
王爱凤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吴智敏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王宽明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高中学生运用平面向量解决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校优 | 宋乃庆 |
赵珊 | 2005 | 数学教育 | 2008 | 2008 |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闫炳霞 | 2004 | 数学教育 | 2007 | 2007 |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唐艳 | 2004 | 数学教育 | 2007 | 2007 |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实施现状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苏丽卿 | 2003 | 数学教育 | 2006 | 2006 | 新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郭霞 | 2003 | 数学教育 | 2006 | 2006 | 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问题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付天贵 | 2003 | 数学教育 | 2006 | 2006 | 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校优 | 宋乃庆 |
唐华军 | 2002 | 数学教育 | 2005 | 2005 | 小学数学新教材“数与代数”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李金富 | 2002 | 数学教育 | 2005 | 2005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应性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陈倩 | 2002 | 数学教育 | 2005 | 2005 | 小学数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比较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曹会东 | 2002 | 数学教育 | 2005 | 2005 | 小学数学新教材“空间与图形”编写与实验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孙卫红 | 2001 | 数学教育 | 2004 | 2004 |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编写设计与实验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刘福林 | 2001 | 数学教育 | 2004 | 2004 | 小学数学新教材“统计与概率”编写与实验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杨豫晖 | 2001 | 数学教育 | 2004 | 2004 | 小数新教材“解决问题”编写设计与教学适应性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张辅 | 2001 | 数学教育 | 2004 | 2004 | 小学数学新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编写与实验的调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龙兰 | 2000 | 数学教育 | 2003 | 2003 | 教育硕士(数学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 校优 | 宋乃庆 |
肖红 | 2000 | 数学教育 | 2003 | 2003 | 数学教育学教材编写探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周祥顺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普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 | 校优 | 宋乃庆 |
罗万春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GX实验教材的编写策略探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杨文格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立体几何中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廖运松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职高数学“分组分层导学”实验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黄伟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 校优 | 宋乃庆 |
文志红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数学问题构建与问题解决探究式教学设计 | 校优 | 宋乃庆 |
吴江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GX实验的32字诀教学原则探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李曦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创设情境,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江玮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 | 校优 | 宋乃庆 |
刘静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GX实验的学习策略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许正川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黄益全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黄超骏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高中数学解题策略与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 校优 | 宋乃庆 |
莫定勇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2 | 2002 | 职高数学“乐学”教学策略的微型实验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王书林 | 1998 | 数学教育 | 2001 | 2001 | “GX实验”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陈玉兵 | 1999 | 数学教育 | 2001 | 2001 | 对新大纲的认识与思考 | 校优 | 宋乃庆 |
张廷艳 | 1998 | 数学教育 | 2001 | 2001 |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实验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周先凤 | 1998 | 数学教育 | 2001 | 2001 | 高中解析几何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 校优 | 宋乃庆 |
于波 | 1998 | 数学教育 | 2001 | 2001 | “拟经验”教学观与“GX”教学原则的整合性实验 | 校优 | 宋乃庆 |
叶一蔚 | 2006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9 | 2009 | 一类二阶Hamilton系统的周期解和次调和解 | 校优 | 唐春雷 |
丁淩 | 2004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7 | 2007 | 具有Hardy项和Sobolev-Hardy临界指数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值性 | 市优 | 唐春雷 |
安璐 | 2010级 | 泛函分析 | 2013 | 2013 | 关于p(x)-Laplace方程非线性边值问题的正解 | 其它 | 唐春雷 |
余胜龙 | 2010级 | 泛函分析 | 2013 | 2013 | 两类Schrodinger-Poisson方程的基态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王艳辉 | 2009级 | 泛函分析 | 2012 | 2012 | 扰动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魏美春 | 2009级 | 泛函分析 | 2012 | 2012 | $R^N$上的 Kirchhoff 型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廖芳芳 | 2009级 | 泛函分析 | 2012 | 2012 | 凹凸非线性椭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高婷梅 | 2008级 | 泛函分析 | 2011 | 2011 | 超线性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及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孙吉江 | 2008级 | 泛函分析 | 2011 | 2011 | Kirchhoff型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杜其武 | 2008级 | 泛函分析 | 2011 | 2011 | 具有加权Hardy-Sobolev 临界指数的椭圆方程的正解与多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胡凯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无界区域上半线性椭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与多解性 | 其它 | 唐春雷 |
赵晓晓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拟线性椭圆系统解的存在性及多解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廖坤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常p-Laplacian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与多解性 | 其它 | 唐春雷 |
赵庆收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一类拟线性椭圆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李春 | 2006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9 | 2009 | 椭圆系统和四阶边值问题三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侯禹 | 2006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9 | 2009 | 一类非二次条件下椭圆问题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吉蕾 | 2005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8 | 2008 | 一类四阶椭圆型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林艳 | 2005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8 | 2008 | 一类$p$-Laplcain方程解的存在性及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柯晓峰 | 2005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8 | 2008 | 一类椭圆方程共振问题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储昌木 | 2005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8 | 2008 | 一类带扰动项的非线性椭圆系统正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徐博 | 2004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7 | 2007 | 常p-Laplace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万莉莉 | 2004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7 | 2007 | 二阶 Hamiltonian 系统的同宿轨 | 其它 | 唐春雷 |
王娟 | 2004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7 | 2007 | 一类椭圆型方程解的存在性及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吕颖 | 2003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6 | 2006 | 二阶Hamiltonian系统的同宿轨道 | 其它 | 唐春雷 |
薛艳昉 | 2003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6 | 2006 | 二阶离散 Hamiltonian 系统的周期解 | 其它 | 唐春雷 |
万里平 | 2003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6 | 2006 | 一类二阶Hamilton系统及半线性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 | 其它 | 唐春雷 |
宋树枝 | 2002级 | 应用泛函分析 | 2005 | 2005 | 一类拟线性椭圆方程的共振问题 | 其它 | 唐春雷 |
江芹 | 2002级 | 应用泛函分析 | 2005 | 2005 | 一类Hamilton系统的次调和解与周期解和椭圆型边值问题的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唐春雷 |
陶竹莲 | 2000级 | 应用泛函分析 | 2003 | 2003 | 二阶Hamilton系统的周期解和次调和解 | 其它 | 唐春雷 |
陈尚杰 | 2000级 | 应用泛函分析 | 2003 | 2003 | 一类“超二次”Hamilton系统的周期解 | 其它 | 唐春雷 |
欧增奇 | 2000级 | 应用泛函分析 | 2003 | 2003 | 一类Hamilton系统的周期解与同宿轨道 | 其它 | 唐春雷 |
马 健 | 1998级 | 泛函、拓扑及应用 | 2001 | 2001 | 一类挠动二阶Hamilton系统的周期解 | 其它 | 唐春雷 |
高斌斌 | 毕业 | 神经网络 | 2013 | 2013 | 孪生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及应用研究 | 校优 | 王建军 |
彭联勇 | 毕业 | 神经网络 | 2013 | 2013 | Bernstein型算子逼近 | 其它 | 王建军 |
李秋林 | 毕业 | 神经网络 | 2013 | 2013 | 孪生二叉树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算法 | 其它 | 王建军 |
顾志刚 | 毕业 | 神经网络 | 2012 | 2012 | 修正的Bernstein算子与球面径向基函数逼近研究 | 其它 | 王建军 |
郭海峰 | 毕业 | 神经网络 | 2012 | 2012 | Bernstein型算子与多元Baskakov算子加Jacobi权逼近 | 其它 | 王建军 |
金 瑜 | 3 | 生物数学 | 2005 | 2005 | 传染病模型的全局性态与分支结构 | 市优 | 王稳地 |
楼思远 | 2010 | 计算数论 | 2013 | 2013 | 关于Lind-Boyd猜想 | 其它 | 吴强 |
周伟 | 2010 | 计算数论 | 2013 | 2013 | 整Chebyshev问题 | 其它 | 吴强 |
和郁欣 | 2009 | 计算数论 | 2012 | 2012 | 关于有理数对数的无理测度的研究 | 其它 | 吴强 |
陈友艳 | 2009 | 计算数论 | 2012 | 2012 | 有关全实代数整数的研究 | 其它 | 吴强 |
王利红 | 2008 | 计算数论 | 2011 | 2011 | 关于log3的无理测度的研究 | 其它 | 吴强 |
梁艳华 | 2007 | 计算数论 | 2010 | 2010 | 关于全实正代数整数的迹的研究 | 其它 | 吴强 |
彭成刚 | 2007 | 计算数论 | 2010 | 2010 | 关于迹为-1的Salem数的研究 | 其它 | 吴强 |
牟全武 | 2006 | 计算数论 | 2009 | 2009 | 关于完全正的代数整数的绝对长度与绝对Mahler测度的研究 | 其它 | 吴强 |
王春岩 | 2006 | 计算数论 | 2009 | 2009 | 具有较小迹实部为正的代数整数 | 其它 | 吴强 |
田晓霞 | 2006 | 计算数论 | 2009 | 2009 | 实部大于零的代数整数的绝对长度 | 其它 | 吴强 |
方云飞 | 2005 | 计算数论 | 2008 | 2008 | Reciprocal polynomials with Small House | 其它 | 吴强 |
李美霞 | 2005 | 计算数论 | 2008 | 2008 | 互反代数整数的最大模的最小值的相关研究 | 其它 | 吴强 |
谢启林 | 2010级 | 泛函分析 | 2013 | 2013 | 两类Kirchhoff型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校优 | 吴行平 |
钟新 | 2008级 | 泛函分析 | 2011 | 2011 | Euler 方程与Boussinesq 系统解的适定性与爆破 | 校优 | 吴行平 |
吴东伦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二阶Hamilton系统同宿轨的存在性 | 市优 | 吴行平 |
唐悦 | 2010级 | 泛函分析 | 2013 | 2013 | 半线性椭圆方程双共振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吴行平 |
刘磊 | 2010级 | 泛函分析 | 2013 | 2013 | 两类半线性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吴行平 |
蒲洋 | 2009级 | 泛函分析 | 2012 | 2012 | 一类四阶Navier边界值问题的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吴行平 |
刑凯慧 | 2009级 | 泛函分析 | 2012 | 2012 | 二阶Hamilton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 | 其它 | 吴行平 |
武君红 | 2009级 | 泛函分析 | 2012 | 2012 | 带有振动非线性项的两类问题的无穷多个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吴行平 |
黄晓娇 | 2008级 | 泛函分析 | 2011 | 2011 | 具有带权Hardy-Soblev临界指数的椭圆方程 | 其它 | 吴行平 |
邓君 | 2008级 | 泛函分析 | 2011 | 2011 | 带Fu\v{c}\'{\i}k谱型共振的拟线性椭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吴行平 |
赵永正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一类椭圆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吴行平 |
晏胜华 | 2007级 | 非线性分析 | 2010 | 2010 | 关于两类Hamilton系统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 | 其它 | 吴行平 |
黄丽 | 2006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9 | 2009 | 具有Hardy项和加权Hardy-Sobolev临界指数的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吴行平 |
李虎 | 2006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9 | 2009 | 具有非线性边界条件的椭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 | 其它 | 吴行平 |
廖家峰 | 2005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8 | 2008 | 一类奇异椭圆程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吴行平 |
伍君芬 | 2005级 | 非线性分析 | 2008 | 2008 | 一类二阶Hamiltonian系统及常$p$-Laplacian系统周期解和次调和解的存在性 | 其它 | 吴行平 |
唐姝霞 | 2008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1 | 2011 | 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的耦合系统的边界控制设计 | 校优 | 谢成康 |
李国平 | 2008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1 | 2011 | 环形区域上反应扩散方程的边界控制 | 校优 | 谢成康 |
龙离军 | 2006 | 非线性系统控制设计 | 2009 | 2009 |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 | 市优 | 谢成康 |
郭春丽 | 2009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2 | 2012 | 两类反应扩散方程的输出反馈控制设计 | 其它 | 谢成康 |
申 非 | 2009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2 | 2012 | 一类 PDE-ODE 级联系统的控制设计 | 其它 | 谢成康 |
张阳阳 | 2008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1 | 2011 | 一类输入时滞偏微分系统控制 | 其它 | 谢成康 |
白艺昕 | 2008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1 | 2011 | 球形区域上反应扩散方程的边界控制 | 其它 | 谢成康 |
赵圣涛 | 2008 |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 2011 | 2011 | 变波速波方程和类KS方程的边界控制 | 其它 | 谢成康 |
何晓霞 | 2007 | 非线性系统控制设计 | 2010 | 2010 | 严格反馈型非线性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 | 其它 | 谢成康 |
张爱文 | 2007 | 非线性系统控制设计 | 2010 | 2010 | 距离度量意义下一类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 | 其它 | 谢成康 |
张孟英 | 2007 | 非线性系统控制设计 | 2010 | 2010 |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高增益输出反馈控制设计 | 其它 | 谢成康 |
杨凯波 | 2008级 | 数学教育 | 2011 | 2011 | 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研究 | 其它 | 杨凯波 |
曾宇 | 2010 | 有限群论 | 2013 | 2013 | 自同构群阶为4pq^2的一类有限群 | 其它 | 周伟 |
郭凯艳 | 2009 | 基础数学 | 2012 | 2012 | 某些特殊子群的个数对有限群结构的影响 | 其它 | 周伟 |
李刚 | 2010 | 偏微分方程 | 2013 | 2013 | 一类耦合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组的全局吸引子 | 其它 | 朱朝生 |
郭现云 | 2010 | 偏微分方程 | 2013 | 2013 | Hirota型方程解的长时间行为 | 其它 | 朱朝生 |
谢周艳 | 2010 | 偏微分方程 | 2013 | 2013 | 两类发展方程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性 | 其它 | 朱朝生 |